当前位置:濉溪县刘桥阿萌碳锅店刘凤英影视电影《摔跤吧!爸爸》原型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电影《摔跤吧!爸爸》原型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2023-01-23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国内上映后引发各种讨论,甚至争议,人们对于影片传达的价值观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这部以真实故事为原型的电影,在获得巨大反响后,原型的故事也开始受到关注。

⠠⠠⠠⠠Mahavir曾是一名出色的摔跤手,年轻时拿过印度全国冠军,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成世界冠军的梦想。未完成的梦想,他想让儿子来实现,但是却和老婆一连生了4个女儿。谁也不曾想到,Mahavir的四个女儿当中居然有三位成为了未来的世界冠军。

在同龄的女孩已经早早嫁人,生儿育女伺候婆家,在柴米油盐中蹉跎青春的时候,Mahavir的女儿们却可以在赛场上摔跤博弈为国争光,体验另一种的活法,是父亲开启了她们另一种精彩的人生。

《摔跤吧!爸爸》中,马哈维亚虽然对女儿们进行残酷的训练,但是其中有一些教育细节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摔跤吧!爸爸》的八条教育启示

1

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影片中的两个女儿在最初的时候对于摔跤并无太大兴趣,爸爸逼迫两个女儿进行高强度训练,女儿只是出于害怕所以照做,但之后是反抗的,反抗被镇压无效后开始消极怠工。因为她们一开始认为,这只是爸爸的一个未完成梦想,不是她们的,不应该转嫁到她们身上来。当两个女儿去参加朋友婚礼时,那个14岁的新娘对她们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姐妹俩顿时明白:虽然这条路是爸爸安排的,但,这也是自己人生最好的选择。做摔跤运动员或许艰难,但不去努力的人生,更难。唯有拼命往更高的地方走,才能牢牢主宰自己的命运,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幸福。爸爸的严苛,不是冷酷,而是更深沉的爱。

自此,她们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改之前消极怠工的态度,开始积极主动认真训练。第一次比赛,没有任何比赛经验的吉塔输了。虽然输了,但竞技体育带给人的激动、愉悦和满足之后的吉塔,开始主动对爸爸说:爸爸,我还想参加比赛。这时开始,女儿不仅有了学习动机,甚至还爱上了摔跤运动,开始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家长想要孩子学好某一样兴趣或者科目,首先得让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让事情变得更加顺畅,效果达到最大化,这相当于在他们的内心安装了发动机,源源不尽地提供学习的动力。

2

包容和无条件信任

电影里让很多人泪目的镜头之一,是女儿吉塔打败父亲的那一刻。马哈维亚苍老的脸上,透露着英雄暮年的悲凉和被孩子轻视的痛心。很显然,女儿是不信任父亲的,不理解父亲的用心,甚至觉得自己能够打败父亲,不再需要对父亲言听计从。这一刻,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我们曾对父母说出的那些伤人的话?

“你不懂!”

“你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人老了就得服老,现在是我们年轻人的天下!”

然而,当吉塔遭受打击,一败涂地的时候,她终于发现, 其实父亲是对的,而且父亲才是那个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懂得自己天分、懂得自己梦想。这一次的领悟,比年少时那次顿悟更加深刻。吉塔担心父亲不会原谅自己,因为自己曾深深地伤害了这份父爱,可马哈维亚接到电话后就立马赶到女儿身边,想尽办法为她量身定制作战方案,终于帮助女儿稳定了状态,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马哈维尔的包容,女儿的无条件信任,都是登上冠军宝座的因素。这就是亲子间的包容和信任,即便父亲的权威被挑战被怀疑,即便女儿会因为一次的成功而骄傲自满,但是他们之间最终还是会选择包容彼此,无条件信任彼此,这是一场与父母、与自己的和解。

3

好的教学方法还需灵活运用

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往往能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成效。片中的父亲在培养两个女儿的过程中,一直给予非常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方法指导。也正是基于父亲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两个女儿成功实现了从农村土妞到专业运动员的逆袭。步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的女儿吉塔,因为没有得到教练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方式指导,所以即使有兴趣与天赋,也导致了后续一系列比赛中的连连失败。而在接受了父亲更加针对性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比赛方法指导后,吉塔又开始了连连胜利之路,这说明了“好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缺的一个要素。

吉塔的教练呢,就好比听了好多名师课,读了不少教育名著,掌握不少教学方法,对理论了如指掌,方法论的储备够了,只是运用时在灵活度上还欠缺火候。而马哈维亚更能了解女儿的心态秉性和赛场情况,能做出更灵活准确的教学判断。

4

努力为孩子创造学习情境

认真地看了影片,你会发现马哈维亚跟当地的官员“不对付”。为什么?马哈维亚找当地体育局地方官员希望申请一笔资金,为女儿购买专业的摔跤垫,却遭到了官员的冷嘲热讽。生气的马哈维亚受到哥哥的启发用床垫做替代,还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正规摔跤比赛场的样子给女儿看。

这一切的斗争和努力,其实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构建教学情境。

比如,衡阳的一位中学老师谭湘君,25年来一直在乡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条件差,口语能力更是一大弱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成为摆在多数乡村英语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帮助孩子们提高英语能力,谭老师悉心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设计口语交流活动,通过看图、师生互动,情景模拟等形式,不断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水平。

5

持续不断地激励和相信孩子

“是谁说你不适合55公斤级的?我这就去找他!”马哈维亚听到教练要求女儿控制体重,降到51公斤级,简直要气炸了!当即收拾小包,带上主动请缨做饭的大侄子“杀”到了女儿身边。增加营养、指导女儿训练,对问责的校长苦苦哀求:“她们唯一的错,就是有一个疯狂的父亲”。

马哈维亚始终相信女儿,即便在教练决定放弃吉塔的时候,也依然坚定相信吉塔能够在女子55公斤级的摔跤赛场上称霸世界。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对4000多名青少年进行长达7年的跟踪研究,这4000多名青少年分别来自600多所学校的同一年级,年龄为13岁或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在受到老师鼓励的学生中,74%的人在16岁以后继续接受教育,而没有受到鼓励的学生中,这一数据只达到66%。其中教师鼓励对中等成绩的学生群体影响尤为显著。他们当中受过老师鼓励有64%的人获得A等成绩,而没有受到鼓励的只有52%的人得A等成绩。

这是第一次量化了老师的鼓励对学生的影响,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值得教育者思考。

6

帮助学生坚定目标 发现自我

“就是要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这是影片中爸爸唯一的信念,就像一句口号响彻了整场电影,所以最终当女儿将沉甸甸的金牌拿到马哈维亚眼前时,他终于对女儿说出了那句一直想想说的话“你是我的骄傲”。

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而教育恰恰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家长和老师要努力地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缺陷、领略自我的优势,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锁定奋斗目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和优点,给予孩子正确的方向和鼓励,指引孩子向目标不断奋斗。

7

教学相长,跟孩子结成共同体

如果说,《摔跤吧!爸爸》只是一部父亲逼着女儿实现自己世界冠军理想的电影,那么格调绝不会如此之高,收到的掌声也绝不会如此热烈。反而可能成为一部“父亲将梦想强加给儿女”的教育反思片。是什么扭转了这些?是作为“老师”的父亲自己的成长和转变!

一开始,马哈维亚只是坚定地相信儿子可以帮自己实现梦想,后来他开始相信女儿一样可以,再后来,在比赛的前一晚,女儿为他明天比赛应该怎样的时候,他告诉女儿,需要用胜利去告诉别人,女孩一定可以做到。马哈维亚从一个平凡的等待得到儿子,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儿子的父亲,变成了一个唤醒女儿独立人格的伟大父亲,而他也收获了一个强大的女儿。

究竟是女儿艰苦训练后成为冠军成就了爸爸的年少梦想?还是爸爸的魔鬼训练法成就了女儿的冠军梦?很难说,成为摔跤冠军到底是成就了女儿还是爸爸。但是,在爸爸和女儿的泪水和汗水中观众看到了最终的奖牌凝结了许多,有爸爸坚定的眼神,不顾一切阻止的信念,有女儿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掉在地上的汗水,总之,奖牌是爸爸与女儿共同奋斗的成果。

这启示了教育过程中协作与互助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互相启发的过程,是主体与载体的相辅相成,父母和教师要开发孩子的潜能,孩子在父母和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8

教学中善于反思

马哈维亚听到屡受挫折的大女儿打来电话,一开始老头子还固执高冷地不愿理,可是在接过听筒,察觉电话对面的女儿已经泣不成声时,马哈维亚终于忍不住流下眼泪,既有对女儿的心疼也有对自己固执地推开和放任女儿的反思。影片里,马哈维亚始终在不断对自己的训练方法进行反思,变换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技巧,才能使女儿走上最高领奖台。

很多事情形成的过程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和不完美,只有不断的回顾走过的路及时找出漏洞并修补,才能不断丰盈羽翼,飞得更高,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父母和教师的谆谆教导是一种反思,回顾教育之路也是一种反思,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上寻迹回顾,也是一种反思,反思的途径千千万,但反思却从不能缺席成功的足迹。